運動影像紀實2019:古風射箭

(本系列為「運動影像紀實計畫」2019年3月於北投展出時會場使用之圖文,經重新編輯整理上傳)

Story #2: 花蓮古風國小射箭隊,2018.10

花東縱谷吹北風又下雨,我著涼了。夜幕低垂中騎著車縱行沒有華燈初上熱鬧景象的狹長平原。幼年來旅遊時,我對兩側巨大而沉甸的山脈輪廓感到害怕,想像自己如果被遺棄在山裡會怎麼樣。成年的此時此刻,一個人在這,居然仍然有類似的恐懼。

所以當我走進校園、看到射箭場亮著燈,不用獨自面對黑暗的安心感一湧而上。

七個孩子正在練習,有幾位是比賽時拍過幾次的熟面孔。教練坐在他們後頭的工作桌,一心多用:裁箭、黏羽片、與我閒話家常。她感嘆好幾個學生轉學了不射了、補助還被砍了;話題進行中時不時抬起頭來,吐槽眼前放箭節奏奇慢無比的小五男孩「你是不是不想練」。

一位已經上國中的隊員現身,帶著他的作業坐在工作桌另一頭,悶頭開始寫。到這裡教練更忙了,她得幫忙這位國中生破解建構式數學的各種謎團。

結束這段心智活動量超載的練習時光,我們從射箭場走進另一頭的教室;教育部的「夜光天使點燈計畫」在那裡等著隊員。這個執行超過10年的專案,讓學校免費提供弱勢學童課後輔導和簡單晚餐。把一個個晃來晃去的小腦袋押在座位上、開始面對書本後,教練站在一旁向我說明孩子的個別狀況。

放箭節奏溫吞的小五男孩有過動傾向。親人無法管控他的各種注意力缺失症狀,半放棄對他的照顧義務,於是他沒飯吃的時間比有飯吃的時間多,三天不洗澡、髒兮兮跑來上學也稀鬆平常。進射箭隊,雖然一樣拼命分心、集中力無法放在靶上,「但是至少給他一個目標去努力」。一個目標幫自己下錨定位、不去在意失溫的家帶來的漂流。

與建構式數學奮戰的國一男孩從小五開始就必須每天準備親人的所有三餐。「練習完,飯煮完,他也沒時間念書了。」再者,家中連一張像樣的書桌也沒有。所以他寧可就著射箭場稱不上明亮的日光燈,寫完該寫的功課。答不出數學符號題、抬頭向教練求救時,一次次露出疲累又有點脆弱的眼神。

古風國小所在的卓溪鄉2018年9月為止低收入戶比率是9.68%(全國平均1.62%),數字後面代表各種樣貌的高風險家庭;教練早就習慣生活中有這些故事為伍,陳述的語氣不帶一絲控訴,反而聽來是各種幽默小插曲。她每天清晨五點起來陪同晨練;放學盯完作業、發完便當、送孩子到家,通常會超過晚上九點。為此她和校長「交換」了居住空間。「我住校長宿舍,校長被我趕出去住外面,哈哈!」我計算著她一天的工時與睡眠時間、詢問過勞的可能性(其實哪裡需要問),但她跟我笑說偏鄉基層教練這樣子的生活很普通。

大概只有她一再過勞,那些孩子才不會被迫面對黑暗。只有她一再自願加碼付出,才能確保那些不安的心靈每天都能找到一個有光的地方、平平穩穩待著。

教練努力給出了一個某種意義上真正的家,但我不確定她(她們/他們)留了什麼給自己。

我忍著加劇的咳嗽和頭痛在黑暗中離開,騎著車再度獨自穿越沒有光的縱谷。